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9/26汉源县农业农村局举办新型农民植保无人机技术
- 09/26首发|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创新人才培养探
- 09/26公主岭市桑树台镇召开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现
- 09/26以全球创新资源助力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 09/26农民注意!农业农村部称今年土地出让利润有望
首发|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创新人才培养探(3)
3.3 课程体系方面
作为创新实验班,“张之洞”班从“因材施教”出发,实施个性化培养,增大选修课程所占比重,鼓励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及其课程体系。然而调研发现,78.55%的“张之洞”班师生认为,特色课程体系并没有提升新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进一步访谈得知,在学校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课程的政策之下,“张之洞”班学生于一、二年级选学了许多课程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但课程多且杂,广泛的涉猎面使得大多学生禁锢在繁重的课程中,不利于好奇心、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违背了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此外,尽管“张之洞”班一、二年级的课程由较优秀的师资小班教学,但大二下学期分流后的专业课程都跟普通班享受同样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在新的学习环境中,任课教师基本上考虑的是绝大部分同学的课程基础,较少单独考虑“张之洞”班学生的情况,使得他们之前修读的差异性课程没能在课堂上进一步强化。
3.4 实习实践方面
“张之洞”班学生虽然获得了比普通班较多的实习实践机会,但得到的锻炼仍然十分有限。据问卷调查,54.67%的“张之洞”班师生不了解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或平台,38.00%的师生了解1~3个。师生对专业实习实践基地或平台的了解程度不高,反映出他们深入实习实践基地或平台参与相关实践的频率不高。进一步访谈得知,当前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实践主要由课程教师组织的课程实践活动和学院组织的专业实习构成。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人身安全和实践活动效果等诸要素,教师一般不组织学生课程实践活动;而学院为学生组织的专业实习由指派的某些教师专门带队负责,负责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习始末的接送,对于学生实习缺乏实质性陪伴、指导和跟进。
3.5 导师制度方面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张之洞”班尽管明确实施导师制度,但导师对学生的实际指导远远不够。问卷调查显示,“张之洞”班仅有30%的学生主动联系过导师,仅有24.30%的学生认为与导师交流频繁。对于导师制,学生的满意度仅达50.00%,其中认为“导师对于学生的课程选择、专业方向提供建设性意见”的仅有48.30%,认为“导师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仅有45.00%,认为“导师让学生参与其研究课题”的仅有44.30%,认为“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的仅有48.00%。可见,“张之洞”班的导师制度推进不深入,实施效果远不及预想的那么好。据访谈,82.00%的师生认为,导师制推进不深入的原因在于导师们大都是教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使得他们无暇与学生交流,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学生。其中,85.00%的学生认为,应试教育体制下自己对导师有畏惧心理,不会主动联系导师;自己能力有限,不会主动参与到导师的科研中;与导师的交流存在障碍,自己与导师单独面对面交流不超过3次。
3.6 实习实践方面
“张之洞”班学生虽然在学业成绩、科研参与、毕业去向、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确比同级同类普通班学生有一定优势,但总体来说成效并不显著。访谈得知,遴选进“张之洞”班的学生要满足以下条件:总分要位于生源省学生的前30%或超过国家一本线30分以上;英语要在118分(农科)或128分(文管)以上(满分150分);高中期间要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获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出版过文学专著、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文章。能够进入“张之洞”班,学生的文化基础与素质本身都比普通班学生优秀很多。然而,在对创新能力提升情况的自我评价调查中,“张之洞”班61.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据访谈,55.00%的师生认为特区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式与普通班区别不大;特区实验班尽管在培养方案上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效果不明显。
4特区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4.1 凝练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对“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整体构想和设计,是教师和管理者进行人才培养的行为遵循。推进特区实验,高校首先要论证厘清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定位。创新人才的定位要结合学校特色,依据师资力量和培养条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其次,高校要研究界定创新人才的应备能力和学业目标。管理者和教师经过研究,要能够从知识储备、理论水平、实践应用状况等层面较为明确地制订出实验班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标杆和学业水平,便于师生自我测度、反省和追求。其三,高校要鲜明而简洁地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理念和思想。高等教育研究者要在高校论证和校本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基于本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并将系统理念传达给广大师生。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网址: http://www.nyyjszzs.cn/zonghexinwen/2020/092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