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1/27火链科技探索数字农业路径与前景:区块链将会
- 01/27从“二十四节气”,看古人如何玩转农业大数据
- 01/26市农业农村技术推广中心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 01/25【西非漫谈】利比里亚的农业系统
- 01/24“5G+智慧农业”初见成效,淄博移动发挥技术优
从“二十四节气”,看古人如何玩转农业大数据
冬尽春将至, 岁末迎新年。大寒已过,新春始近。一年终章,至此轮回。
天寒地冻时,农事有讲究。此时正是一年中雨水最少时段,不同作物可按需适时浇灌,同时做好防寒防冻措施,各地应加强小麦的田间管理,做好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严冬腊月尽,又是一年好春时。
在节气流转中感悟农耕智慧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农耕古国,而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农耕时期,气候变化是左右收成情况的重要因素。
古人通过观察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和进行社会实践,进而总结出“节气”。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有三个候,每个候是五天。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也有利用土圭实测日晷的方法,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总而言之,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人民通过观察自然规律而总结出用来指导农事的时间节点,而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与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
二十四节气或许是人类最早的大数据应用原型
二十四节气与大数据分析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大数据。
百科注解:对于“大数据”(Big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之所以称之为大数据,是因为它有些数据体量巨大这一明显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本质。其本质是在于对这些有价值的海量信息进行专业化数据分析,从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相关信息。
从这个层面来说,古代中国关于二十四节气数据量的记录可以多达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数据类型从温度到时间变化类型多样,所以相当于古代的大数据分析了。
古人通过自然现象来捕捉其基本规律,总结出为二十四节气,然后把这种规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来顺应这种规律。
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甚至可以理解成是最早的大数据应用原型。
江淮地区有个农业谚语诗歌总结说: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多栽树,春风犁不闲,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
节气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从古至今,农田的耕种、收播都要依照历法行事,顺天应时,按照季节变化来从事农业生产,以求五谷丰登。四季循环,就是一个生产周期。
夏管秋收冬藏,农民懂得农作物因季节节令变化收成有多有少,更懂得精耕细作与粗放劳动之间的收入差别。
从古老智慧到现代科技,指导农业精耕细作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当中,节气对指导农事发挥的作用十分巨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谁都不敢耽误了农业收种季节,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强调不失农时、不违农时、不误农事,国家颁布月令、历书,强调遵守节气。为了农业丰收,人们勤于观察天象,预测气象与水旱。
传统小农经营,可以靠24节气来指导农事,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节气已不足以指导现代农业了,利用农业物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科技的指导,可能更科学。
大数据时代到来。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于各个领域中进行使用,可以使得各领域获得新的进步以及成绩。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网址: http://www.nyyjszzs.cn/zonghexinwen/2022/0127/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