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5/11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宁波这样干!
- 05/11数字农业:我们为什么要用5G?
- 05/11公安部:截至去年底1.2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 05/11农业农村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种养业等产
- 05/11农业巨灾保险试点启动
数字农业:我们为什么要用5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王云辉
自2019年6月,中国5G正式商用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5G能做什么?
从楼继伟到俞敏洪,从行业内到行业外,对5G的质疑一直不乏于耳。
这些质疑的核心逻辑是:
(1)5G建网成本和运营成本,尤其是电费,远远高于4G。
(2)我们还没看到,有哪些事情,是4G和WiFi做不到,非5G不可的。
既然没有需求,为什么还要花千亿级的人民币,去新建5G网络?这不是浪费吗?
面对质疑,业界的标准回答是:
纵观历史,从来都是先建网络,后有应用。
先有了3G,才有了iPhone,有了微博。
先有了4G,才有了微信,有了抖音。
就像高速路,一定是先修路,后跑车。网络,永远需要先行一步。
但这些回答,道理固然清晰,却并未拿出真实有力的证据,来彻底扫除外界质疑。
过去两年来,从运营商、设备商、到各家IT公司,已经在上百个行业做了非常多的“5G示范应用”。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只能称为“信息化”或是“智能化”,5G并没有体现“缺一不可”的核心价值;通信服务与垂直企业之间,也没有真正建立规模化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闭环。
所以,即使各种5G应用视频酷炫逼人,5G应用报道花团锦簇,大多数行业依然心情平静:
谁没拍过几部概念片?谁没发过几篇软宣文?
如今,两年时间过去,我们又到了直面这个问题的时候:
5G这条高速路,已经修得差不多了,那么,车在哪里?
这正是这组系列文章试图解答的问题。
众所周知,4G改变生活,主要连接个人,5G则是改变社会,首先应用于行业。
过去一段时间,我跟随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先后多次走访了江苏、浙江、福建等多地、多个行业的很多商用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变化已经出现:
1、越来越多的案例,正从免费的、试点性的“示范”,转变为付费的、真正落地的“商用”。
2、越来越多案例中,5G正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噱头”,转变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关键要素。
3、越来越多的案例,已经为应用方带来持续的切实收益,并促成它们进一步扩大应用规模。
换句话说,5G应用的车,逐渐跑起来了。
我个人的预判是:
从去年到今年,大量具有标杆意义的成功案例,在各个行业不断“破冰”。
2022-2023年,这些案例会逐渐复制推广,逐渐摸索出更加成熟的,在细分行业内基本通用的应用场景、业务模式,乃至进一步转型升级的整体思路与发展规律。
而从2024年开始,这些场景和模式会加速普及,最终全面开花。
在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会把自己的这些所见所得,按照不同行业,以系列文章的形式,陆续整理、汇报给大家。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重点聚焦数字化的农业生产领域。
1首先,必须明确一点:
不论是数字农业,还是后续文章涉及的其他行业领域,所有的5G应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每一个行业,都是在从传统的管理方式与业务流程,向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升级转型。
它们会依托自已的实际场景需求和业务流程,建设一个包括了各种IT设施、终端硬件、云资源、通信资源的,软硬件一体的,线下与线上密切联动的,云网边端全面协同的数字化运营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各个行业其实并不关心,使用的是4G还是5G。
大家只关注:如何通过信息化提升效率,改善服务;以及信息化需要增加多少成本,能够创造多少收益。
它们需要的,只是满足自己需求的,完整的数字化产品、方案或服务。
通信能力,只是在满足行业客户需求时,整个系统中的一个资源要素;
而5G,也只是通信能力的实现方式之一,且不是唯一。
事实上,在各个“5G应用落地案例”之中,超过90%的应用功能,都不一定需要5G,就可以通过云、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有的甚至可能优先使用4G、WiFi、NB-IoT等其他通信手段。
它们都是这些应用落地案例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客户也不是像我们缴话费一样,单独为5G付费;而是以打包的方式,为完整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统一付费。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网址: http://www.nyyjszzs.cn/zonghexinwen/2021/0511/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