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1【烟富大讲堂】早熟果 促膨大 七月苹果管理技
- 08/11浅析人口流入对清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积极影
- 08/11田优客规模种植农业发展研讨会暨种植大户招募
- 08/11共享农业 花样玩转田间地头
- 08/11酒泉市政府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
浅析人口流入对清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积极影
一提到“东北地区”往往让人脑中联想起的是大地辽阔广袤无垠,白山黑水相互环绕,辽河松花江横贯万里,风景别具一格的一片丰饶之景。至今为止,中国东北都是全中国乃至整个东北亚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然而这块宝地可并非自古便是一片富饶之景,虽占据着肥沃黑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却未曾加以利用开发,使之直至清代初期仍是一片凄清寂寥的荒地。
明末清初僧人释函可曾在《初至沈阳》中这样写道:“开眼见城郭,人言是旧都。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与大多数初到东北的过客相似,“远塞”“寒边”“孤阳”没有什么能比这些词更能形容早期的东北了。
一、“禁关令”的初期影响
如此大好资源的浪费直至清朝成立满人即位时,才得到改观。众所周知,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就是满人,他们的来源地便是东北地区,因而在满洲人定足中原大陆时,东北也便成为了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建朝初期,为保护当地特有的满人文化、当地丰富的资源以及其他政治原因,清王朝下令禁止让汉人移民入驻东北地区,这便是所谓的“禁关令”。
原想因此保护住“龙脉之源”,但在另一个方面上却将东北农业放置于一个更加难堪的地位。肥沃的土地资源无法很好的利用上,导致大量耕地荒废,原本在东北地区生活的各族民族由于先前的经济发展体系大多数是以畜牧渔猎为主,几乎没有任何的种植业,再加上“禁关令”,使之缺乏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内陆先进的生产技术,整个东北地区变得地旷人稀,满目荒凉。
二、招垦制度的初步施行
如此萧条之景,对于才刚刚建朝不久的清军而言绝非好事,这不仅在经济上无法让国家富强起来,对于刚刚打下的政权基础来说,也是颇具危险。因而清朝就开始对东北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整改,包括从顺治元年到康熙七年的一系列招民开垦法令。从顺治八年起,“以山海关外荒地甚多,民人愿出关垦地者,令山海关道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到了顺治十年,朝廷又下诏“是年定例,辽东招民开展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名口给月粮一斗。每地一晌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支。”于顺治十八年,仅奉天锦州二府,即以开垦“民田609顷33亩有奇,征田赋1827两银有奇。”
至康熙二年上谕“辽东招民百名者,不必考试,俱以知县录用。”从这一阶段开始,清政府便逐渐拉开了招民入关的一个序幕,不仅以金钱来鼓励前往东北开垦荒地的汉人,有些甚至以官职相励。在这种大力度有利无亏的招揽政策下,大量的劳动力由内陆流向东北地区,再加上原本东北地区优质的地理环境因素,开发重整本非小事。
据统计,从顺治十五年到康熙十年,盛京地区共新增了人丁22746。大量由内陆向关东进发的人民带去了内陆相较于关东先进的生产技术、发达的生产工具,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以指数型猛速增长,大量的荒地被加以开垦利用,出现了有史以来异常繁华的一幕。
三、封禁及弛禁时期的人口流入影响
在清政府招恳政策完美施行的情况下,考虑到内陆与关外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东北地区文化习俗的碰撞,清政府于1688年下令:“辽东招垦官例,永著停止”,同时对已经入东北的汉人采取入籍政策,对不愿入籍者,限制留垦期十年,勒令回籍。
虽如此,内陆比起关外虫害灾害更频繁,土质也远没有东北的黑壤富饶,再加上内陆繁重的赋税,为了更好的养活家里人,大量的汉人还是选择不顾一切的“偷渡”东北,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闯关东”的前身。
而正是这些冒险也要去东北耕种的平民,在封禁时期也为着东北农业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人口依旧大量的涌入,大量劳动力的补充使得东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土地利用率也在不断上升。
然而,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需要大量的军队调动,以及国内人口数暴涨,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国家金库已面临捉襟见肘之势。不得已,在咸丰十年,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的建议,正式在东北局部采取了弛禁放荒政策,减轻了关内人口压力,大量的关内贫苦难民蜂拥而至。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网址: http://www.nyyjszzs.cn/zonghexinwen/2020/0811/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