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10北京银保监局发文明确北京地区农业保险经营条
- 07/10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学有待成为独立学科
- 07/10旱地农业改变了靠天吃饭的村庄 从亩产几十斤到
- 07/10智慧农业“飞入”川西高原
- 07/10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引领小农户和农业现代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考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我们要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业供给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曾多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1],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也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其必要性。
农业供给侧改革及总要求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通过重点改革农业生产的供给侧,调整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从而转变不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产业兴旺”要求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产业兴旺。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已建成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国内农业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再千篇一律地发展种植业,而是根据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供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生态宜居”要求必须保护资源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生态宜居。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近些年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农民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耕地质量持续下降,且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追求健康消费、绿色消费[3],要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必须保护并改善现有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生产大众信赖的绿色健康产品,发展绿色农业。
“乡风文明”要求必须弘扬农匠精神,打造品牌农业。乡风是乡村振兴的象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乡风文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培育文明乡风必须从农民入手,培养和提升农民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耐心专注、不断创新的“农匠精神”[4],推动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打造品牌农业,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治理有效”要求必须健全治理体制,推动农业组织化。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治理有效。我国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仍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农业政策运用不够灵活,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5],推动农业生产组织化,实现乡村组织振兴。
“生活富裕”要求必须培养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实现生活富裕。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匮乏,且由于收入原因导致农村老龄化状况突出,因此必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且更多运用科学化方法、机械化手段等,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创收,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不断增长,进而吸引更多农业人才,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下农业供给侧改革现状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作出了科学决策,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仅要看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有良好地发展态势,也要看到同样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取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使得农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了许多新成效:一是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得到一定遏制;三是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渐加强;四是农业发展呈现新业态,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五是农业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存在的问题
农业供需结构失衡。农产品需求侧无法有效传导到供给侧,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无效供给时有,有效供给不足,具体表现为我国粮食的“三量齐增”现象突出,即在我国粮食大宗产品方面,国内产量连年增长,但是进口数量与库存量也在不断增长[6];中低端农产品占比较大,优质、特色农产品产量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人们的绿色消费、多样化消费需求。
文章来源:《农业与技术》 网址: http://www.nyyjszzs.cn/qikandaodu/2021/0710/2387.html
上一篇:论农业经济管理中大数据的作用
下一篇: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知多少